top of page
23_TEAM20_11th_banner_3367x1245.jpg

建築與規劃的盛事

TEAM20 建築與規劃新人獎,是一年一度聚焦於畢業設計的競賽,

傾聽 20 世代青年的聲音,對於建築、城鄉發展、環境規劃、及人和土地間的想像與實踐。

從2013年起,已走過十個年頭,過去十年來,在這個平臺上發光的數千位的參賽學生,展現出他們的獨特視角和創造力,為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這是一個分享和追求夢想的舞臺,通過這個比賽,畢業生有機會展示自己多年來的努力和學習成果,並向世界展示對建築與城鄉環境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展望。這更是一個建立連結和交流的平臺,十年來我們將匯集的優秀作品透過策展、講座、建築與規劃地圖等媒介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與規劃人進行深入的互動和討論。
然而疫情期間,世界經歷了巨大的變革和挑戰,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作為引領社會發展的重要成分,同樣需要因應新的情勢和需求。2023年不只在建築設計與城鄉規劃領域,全球展開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發展,猶如破繭而出的蝴蝶。
「破繭」,它代表著從蟄伏、轉變、進化到突破。Team20建築與規劃新 人獎一本鼓勵參賽者超越自我,勇於創新和探索的初衷,要與大家攜手一 起開創下一個更美好的十年。

重要日程修正_繁體版__1080x720.jpg

​競圖方式

考量建築與規劃領域的廣泛性與尺度、內容的差異,為了能更深度探討並公平進行評選,本競賽特別設立「建築設計」及「城鄉規劃」兩組,分組評選。
參賽學生得依作品設計內容、尺度與特色自行評估選擇報名參賽組別,不以畢業系所為限定,亦不得同時選報兩組參賽,於報名時填寫選定組別,報名後不得更換。

​分組內容說明
建築設計組
以建築個體及群體之內外空間、結構、構造、形體等為主體的設計作品
​城鄉規劃組
處理街區、小區、鄰里至整體城鄉之空間或組織關係的設計作品

​參加對象與資格

1. 台灣及大陸地區建築與規劃領域相關科系大專應屆畢業生,以組委會邀請學校為單位,每校可推薦參賽作品數,建築設計組2件作品, 城鄉規劃組2件作品。
2. 為擴大參與,其他海外地區建築與規劃領域相關科系的大專應屆畢業生,需獲得該學院院長、系主任或其指導老師的推薦函,方可自行報名參選。
3. 參賽報名時依創作內容選取參賽組別「建築設計」或「城鄉規劃」, 報名選定,選定後不得更改。

​報名及繳件方式

執行兩步驟提交作品,報名參賽

1. 電子檔案提繳:
請至https://www.team20map.com「/上傳作品」,第一頁為作品基本資 料,請依標題確實詳盡填寫,第二頁為作品圖檔,請準備以下內容:
1.1 作品代表圖乙張、方形JPG圖檔、解析度1920x1920。
1.2 封面圖,橫式長方形JPG圖檔,做為顯示圖,解析度1920x768。
1.3 內容圖說20張、方形JPG圖檔、解析度1920x1920,圖面內容不 得露出學校及作者姓名相關資訊,務必照順序上傳圖檔。
1.4 以上檔案(1.1~1.3,三項必需內容),檔案請勿壓縮,否則將無法上傳,上傳完成後,記下作品的完整路徑,於填寫報名表時填寫 作品連結,如路徑填寫錯誤導致延誤或無法報名者,須自行負責。


2. 填寫網路報名表
請與推薦單位聯繫,取得推薦報名連結,至連結表單報名,填寫個人基本資料,聯絡方式,作品名稱,作品位於報名資料庫的完 整路徑。 並填寫著作權聲明書,聲明書於本文件最後一頁,請創作 者印出親筆簽名授權,簽署後掃描為pdf檔案,於填寫網路報名表單 時上傳(如為團體創作,所有成員皆須簽名)。

以上二步驟完成後,才算完成報名,如僅上傳作品而未填寫報名表,仍視為無效報名,請務必留意。
背景底圖__背景圖3367x1245_反白字用.jpg
步驟一
步驟
步驟
步驟
報 名 流 程
點擊按鈕即可前往相關頁面

報名名單公布

請有報名的同學確認是否有在名單當中,並請確認報名組別是否正確

如有問題或需更正,請與主辦單位聯繫 team20@euic.com.tw

※編號僅代表序號與分組評審無關,評審分組將於7/14進行並於下周一7/17於官網公布

​評審委員名單

王琦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   副教授

王琦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建築系 副教授

工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重庆大学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建筑师,人居环境分院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适老性建筑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评价与评审信息系统评审专家,重庆市勘察设计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建设工程勘察设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医院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建设项目咨询专家,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作为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重庆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重庆市及重庆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一、二等奖5项。 主持完成建筑设计项目300余项,先后获省部级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奖18项;设计作品入选《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2013年)、《优秀医疗建筑作品集》(2019年)、《世界建筑》(2020年)、《中国医院建筑设计作品精选》(2021年)、《CA当代建筑》(2022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2019年)、重庆市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2021年)。

邱志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副教授

邱志勇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副教授

2019年至今担任TEAM20建筑与规划新人奖评审委员

林靜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建築系   副教授

林靜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建築系 副教授

逢甲大學建築學士,成功大學建築碩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哲學博士。 現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系畢業設計召集老師,同時為成功大學畢業設計兼任指導老師。 對於建築的藝術文化面向和設計方法論有長期的探索,著有〈美的陰翳〉、〈建築‧詩〉、〈夢見蒙德里安的樹〉、〈冬山河‧現象〉、〈論建築之藝術性本質〉、〈建築之鏡-建築師與觀者之間〉、〈多重視點中的建築空間-後立體主義繪畫的啟發〉、〈建築空間的蒙太奇-感知的困境〉等等。同時,藉由實務來實踐並驗證個人信仰的建築思想和學理,以創作和實作實踐學術論述,關注觀看的方法、物的思考、身體感知與意識等,陸續完成幾件以現象哲學為論述基礎進行的實作型創作作品 :《夢見蒙德里安的樹》、《next》影像特展策展、《大隅/A Big Corner》策展,以及都市設計類型的《信義區轉運站規劃設計及開放空間暨景觀設計》。 教學研究之外,也投入社會專業服務工作,長期以來,擔任多項重要建築專業與設計教育類具指標性獎項評審,以及公部門之公共建設諮詢與顧問,對於推動台灣建築與城鄉美學環境的提升有所執著。

林珍瑩       淡江大學建築系   教授

林珍瑩 淡江大學建築系 教授

林珍瑩博士是美國註冊建築師,目前美國建築師協會台北分會代表。曾參與國際性建築規劃設計之經驗,專注於推動減碳與韌性發展研究。 林老師目前為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教授,同時身為Origo Workshop共同創辦人。 精通法語及西班牙文外語。 林教授在美國貝律銘建築師事務所及美國 KPF 建築師事務所擔任設計師、建築師。參與之設計均獲得國內及國際獎項。如「太極椅」設計獲得文建會工藝競圖佳作、獲選同濟大學「時代建築」台灣新生代建築師,與工研院合作規劃觀光局南投國際光點規劃案、 「921 紀念公園」、「TPCA 美國學校」榮獲英國創意大賞佳作與優勝,以及獲得日本「Good Design Award」複選優勝。110 年亦以新時代循環設計之居住單元設計獲得 Lexus Design Award 入圍獎。 教課之餘積極投入研究,主要成果業已刊登在具 SCI 及 SSCI 級之國際期刊,同時積極參與國內外相關學術會議及專業學術會務運作。

李芝瑜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主任

李芝瑜 銘傳大學建築學系 設計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系主任

以跨域建築為研究方向,將建築結合了科技應用,透過無人機基地分析、虛擬實境…等科技同步連結USR與SDGs的永續核心目標,整合於科技與建築的應用並推展一系列多元跨領域偏鄉實構築計畫。藉由推動【打開台北Open House Taipei】的活動,進行城市美學力的推廣,近年來受邀參加擔任公私部門評審或審查工作,獲邀國內外專題演講並擔任全球建築城市美學運動Open House Taipei總顧問與美國建築大師獎AMP (Architecture Master Prize)全球評審。透過教學、演講、展覽以及各種不同的形態推廣建築教育,融合科技應用,對於推動建築與科技的跨域整合研究以及教學創新上,貢獻良多。

吳桂陽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

吳桂陽 國立聯合大學建築學系 教授

本人專長為建築設計、建築用後評估、營建管理施工規劃,曾任聯合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及建築系主任,目前為專任教授。

余中奇       同济大学建筑系   助理教授

余中奇 同济大学建筑系 助理教授

同济大学建筑系助理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同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联培博士,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跨体育建筑、零能耗太阳能建筑及城市微气候环境预测。参与设计上海国家级崇明体育训练基地(一期)项目、上海自行车馆等顶级体育赛事场馆,发表国内外高水平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担任多个中英文期刊审稿人。

何炯德       東海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

何炯德 東海大學建築系 助理教授

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研究都市、建築方法論與從事設計創作,內容涵括都市原型與跨域整合。建築設計理論涉及動態都市結構,捕捉紋理脈動之都市觀察技術,以及誘發紋理演化的織理調整,並致力構築都市建築一脈連結的整體關係。著作包括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地景中未完成的協議–台灣改裝》2023、《形錄》2015、《仿生微生系》2013、《新仿生建築》2009、《活潑建築》2007以及編譯《後設空間》2004。建築設計獎項包括FEIDAD 2006&2007、Self-Sufficient Housing 2005、e-competition: possible future 2005、921集集地震紀念館2004、New York FHL 2003等,作品收錄於各式專書。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教授

何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建筑学院二十工作室责任导师 三文建筑创始人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博士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硕士 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 长期从事建筑、城乡、艺术、灯光等学科的跨领域教学、研究和创作。作品强调在东方语境下的建筑与地域、环境和传统风格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批判性的将这些元素引入设计之中。近年来深耕于中国乡建领域,强调建筑的社会责任,提出基于整体设计、显化设计,及当代传播手段的乡村建筑设计方法,并在实际案例中加以验证。作品在国内外广泛发表,多次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全国美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曾获中国田园建筑优秀作品一等奖、建筑创作奖银奖、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等8项省部级及以上奖项,及2014年、2018年WAACA中国建筑奖大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奖,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奖,英国Blue Print奖佳作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

朱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朱渊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高层建筑人居环境学术委员会理事。主要关注立体复合城市与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乡村规划及建筑设计等领域。

王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   教学系主任

王振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系 教学系主任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博士,国家公派USU访问学者。从事可持续城市、绿色建筑以及创新设计的研究与实践。主持2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参与7项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纵向研究课题,发表近30篇绿色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相关文章及专著《绿色城市街区》。承担建筑设计、城市设计以及创新设计等教学工作,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家、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奖。关注和思考当代中国生态与健康人居环境,提倡在“设计结合生态”上慎思笃行。

庄少庞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庄少庞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一级注册建筑师,从事现代建筑与环境创作研究,主要关注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岭南现代建筑与庭园、热带地区建筑、工业遗产保护与更新、建筑材料与构造设计

朱查松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   副教授

朱查松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城市规划系 副教授

工学博士,副教授,2015年加入厦门大学,现为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副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福建省社科基金等项目,参与科技部十一五攻关课题子课题和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多项横向课题,曾获江苏省城乡建设系统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三等奖。

高漢瑞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   講師

高漢瑞 大葉大學空間設計學系 講師

大葉大學講師/點立方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創璽創意設計設計總監

胡友培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胡友培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副教授

东南大学建筑系学士、南京大学建筑学院硕士、博士,ETH联合培养博士交流,现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设计、城市形态与性能等领域的研究。主持、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基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持、参与建筑设计、城市设计项目获得多项部、省级奖项。多次指导学生在国内外相关竞赛与作业评选中获奖。

张昕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

张昕楠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副院长

张昕楠,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中国建筑学会小城镇建筑分会副秘书长、天津大学建筑教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ASC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本科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参与编定的教案有6项获全国优秀教案,发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指导学生参加国内外竞赛累计获奖200余项,多次荣获国内外学生竞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2017获宝钢教育奖,2022年获天津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023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郭子怡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客座助理教授

郭子怡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 客座助理教授

Kuo Jze Yi 郭子怡 建築師與建築學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在地發展方法與地方資源再生。2015年開始參與鄉村社區發展工作,探索地方資源的創新運用。主要參與工作為:河南省周山村夢裡老家、廣東省仙娘溪村集憶廣場、四川省廟圷村社区厨房。現任香港大學建築學院MScADD課程副主任與客座助理教授。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   韌性智慧城市大資料研究所所長

蘇毅 北京建築大學 韌性智慧城市大資料研究所所長

蘇毅,男,1980年9月,博士、註冊城鄉規劃師、講師。主要從事參數化設計、生態設計、城市設計的研究。 2010.7-今 北京建築大學任教 2006.3-2010.3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與理論 博士研究生 2003.9-2006.3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與設計 碩士研究生 1998.9-2003.7 天津大學城市規劃專業 本科 出版專著2部:《自然形態的城市設計:基於數字技術的前瞻性方法》、《建築室外環境舒適度的模擬評價與改善方法》,譯著3部:《合生城市:將自然融入城市規劃設計》(Biophilic Cities:Integrating Nature into Urban Design and Planning)、《30:70建築平衡行為論》(30:70 Architecture as a Balancing Act)、《向哥本哈根學習:全球自行車城市化的決策指南》(Copenhagenize:The Definitive Guide to Global Bicycle Urbanism)

罗德胤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罗德胤 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

罗德胤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建筑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村复兴论坛主席。 长期从事乡土建筑与传统村落的理论研究、保护实践和教学工作,为多个具有重要价值和典型意义的乡土聚落开展基础研究与保护发展的综合实践。在云南红河哈尼梯田申遗课题中,以建筑学与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证其遗产价值为多层级空间凝聚力造就世界最壮观梯田,哈尼传统民居改造项目获评住建部田园建筑一等奖。在浙江松阳传统村落总体规划中,从郡县制历史论证其遗产价值为古典中国的县域标本,以此指导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示范区。在河南新县西河村规划中,从村落与河流的历史互动总结其价值特征为亲水社区,由此开展的乡村实践获评2020IFLA AAPME优秀奖。 发表论文近百篇,已出版著作包括《乡土聚落研究与探索》《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抢救与研究丛书(15卷)》《乡村复兴论坛文集(8卷)》《蔚县古堡》《仙霞古道》《廿八都古镇》《观前码头》《哈尼梯田村寨》《晋中清源城》《中国古戏台建筑》《民居五书》等。

鄭人豪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鄭人豪 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助理教授

我是個建築師、是個實際參與都市與建築實務的研究者、是個花費十餘年時間投身公部門歷練多個部門,累積完整規劃與設計專業的空間專業者。在這過程中躬逢其盛歷經臺灣空間發展最動盪與不確定性年代,深刻體認臺灣空間專業優勢與不足。就在奉派出國進修過程深刻自省,在這樣年代傳統規劃體制與設計已無法帶給我們更好生活環境,惟有透過跨域整合、透過不斷實驗創新與試誤、透過對話與社會參與,透過實踐才能建構成熟公民社會,共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回國後我決心走出公門,希望用自己的學術累積與實踐經驗,進行知識累積與生產、傳授給學生。 由於過去政府部門都市治理與建築管理實務經驗,陸續受邀擔任基隆市都市設計審議委員會委員、基隆市校園好顏舍景觀規劃顧問、臺北市健康城市營造委員、社團法人台灣智慧城市發展協會秘書長、內政部國家公園計畫委員會委員等專業服務。並聚焦於參與式規劃、策略式規劃、都市治理、都市與建築管理制度及城鄉規劃等領域,實際投入既有聚落居住環境與建築景觀改善政策、既有建築再利用建築管理制度、租賃住宅政策後評估、社會住宅使用後評估、臺東縣綜合發展計畫、臺北市水岸沿線再生策略及都市更新計畫等實務規劃與研究工作持續回饋社會。

罗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副教授

罗超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 副教授

罗超,博士,副教授,注册城乡规划师;2011年10月起任教于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兼任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会历史保护专委会秘书长、城市更新专委会委员、产业园区与创新空间规划专委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更新和文化遗产保护,先后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在研2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专项1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市厅级科研项目1项,独立作者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持和主要参与50余项各个层面的城乡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获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3次,省、市级优秀规划设计奖10余次。

蔡寧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講師

蔡寧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 講師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候選人。現職為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講師。曾任教於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以及群甡聯合建築師事務所。並曾教授不同年級之建築設計課程,對於都市、建築、景觀、室內設計皆深感興趣;近期學術研究聚焦於戰後臺灣第一代建築師,尤其是陳其寬建築師的建築與繪畫藝術。

蔡孟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蔡孟廷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現任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副教授,主要學術研究方向為探討木構造在永續循環型都市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進一步開發木質材料在使用上的各種可能性。透過舉辦「Timberize TAIWAN」建築展推廣木造建築。2021年搭配嘉義設計週,於嘉義博物館舉辦「森林之嘉」現代木造建築特展。

曾偉展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特聘研究助理教授級專技人員

曾偉展 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 特聘研究助理教授級專技人員

大學畢業後,不著急繼續升學。 對於建築實務感到濃厚的興趣,於是從台南 – 新竹 – 宜蘭。 進入大藏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後, 實踐了人生的第一棟建築,新瓦屋集會堂。 自提案到建成驗收點交啟用,全程參與的我發現, 原來建築設計與學校的距離並不太遠,都需要全心全意地去操作。 大藏之後,淡江給了我數位輔助建築設計的新學習, 靈活的運用科技,來創造(放樣)新鮮的空間樣式。 有了宜蘭時期的材料、構造知識,再加上淡水時期的數位輔助建築設計, 與大學同窗潘天壹建築師開始了我們的公共工程建築實踐的旅程。進到學校後,便以材料、構造知識與數位輔助建築設計執行建築設計教學,期望能以真實的構造來操作詩意的建築設計。

陈鑫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陈鑫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

东南大学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副教授,黄山学者,硕士生导师,建筑学系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安徽省建设科技专家库专家,主创作品获得安徽省、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创作奖4次,安徽省勘察设计协会示范工程奖1次,代表作品:圩美磨滩民宿设计、五河青少年活动中心设计等

陈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陈敬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 副教授

陈敬,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长期专注于地域建筑及绿色建筑的研究。曾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住建部项目1项,校及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其他项目3项。在国家一类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在SCI及学科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

陈岚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陈岚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副教授

陈岚: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规划院院长;四川大学工程设计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学术称号】四川省海外高层次人才。【主要学术兼职】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自然资源厅专家库专家、四川省住建厅专家库专家、成都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成都市社区营造项目评审专家。【主要研究方向】公共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更新与社区发展、乡村振兴。 主要从事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并对公共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方面有长期研究。获得亚洲设计学年奖、园冶杯、谷雨杯、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等多项国内外设计指导奖。

陳宣誠       中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陳宣誠 中原大學/建築系 副教授

1978年出⽣於臺南,現居住及工作於臺南、臺中、桃園。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博士,現為中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共感地景創作|ArchiBlur Lab與全鑄所Co-Making Place主持建築師,曾任馬來西亞UCSI建築規劃學院客座教授。長期探索在身體與地景間發展另一種重新定義建築的尺度,企圖⽤最真實的身體感,反覆的去體會事物最根本的價值,重新審視人為構築的角色,對於自然生態,如何不是破壞性且只考量人類使用的單一性,而是積極的理解與修補環境;透過構築,探索與回應生命的共存與演替,生命的樣態,都在這過程中,累積成不同的知識,是一種對自己、對生命,也是這塊土地的修補行動,也讓建築成為⼀種關於⼈與非人的環境。

陳光雄

陳光雄

许昊皓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许昊皓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 助理教授

许昊皓 职位: 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建筑媒介实验室主任 建筑摄影师 教育背景: 博士,中国湖南大学 博士后,中国东南大学 学术研究:在国际及国内知名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超过20篇,包括在《建筑学报》等期刊上的重要论著。作为建筑摄影师,他的摄影作品广泛发表于《世界建筑》、《建筑学报》、《中国园林》、《城市设计》、《时代建筑》等权威杂志。 实践:承接并完成超过10个建筑设计实践项目,其中包括张家界博物馆等重要公共建筑项目。同时研究建筑设计、建筑影像与传播,及数字媒介技术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科研:主持并参与过6项科研项目,研究范围涵盖建筑设计、建筑影像传播以及数字媒介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

第十一屆TEAM20建築與規劃新人獎入圍名單

建築設計組

  • 景城闸门——城市乐活空间 东南大学 <胡惟一>

  • 橋與溫泉 / 逢甲大學 <傅軒慧>

  • 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中路乡沃热波书房设计研究 / 清华大学 <刘玥彤>

  • 例行脫軌 Deviating / 成功大學 <黃立翔>

  • MEGA-MONITOR:超显示器 / 天津大学 <谢佳豪>

  • 待續之界 / 成功大學 <黃子祐>

  • 一线孤舟·以观山海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刘炀>

  • 代际乐园,新链网编 / 重庆大学 <郭雨寒/郭亭君/邓皓宁>

  • 旧厂新生—讲好新疆文化故事,激发城市运动活力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张晨晓/李雨娇>

  • 太原崇善寺大悲殿木构架转角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陈舜杰>

 

 

城鄉規劃組

  •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成功大學 <王紫沛>

  • 連續-離散 / 逢甲大學 <曾義凱>

  • 沪上新里 · 弄传未来——基于智能轨道慢行系统的老幼服务社区设计 / 天津大学 <高天洋/刘轩/胡文婧>

  • 過城演繹 Off Center Project / 逢甲大學/ <唐禎佑/黃禹衡>

  • 超級城市劇場 Super Theater / 成功大學 <李亞儒>

  • “流动”的生态乡——基于黏菌模拟路径探索的杭州塘栖北单元城市设计 / 北京建筑大学 <陈歌/姜欣玥/黄心怡>

  • 活水清渠,创源兴城——南方丰水地区规划设计 /                                 华南理工大学 <肖铭淇/甄子霈/吴毅岚/肖艺涵/苗子健/王欣慧>

  • 信義大裂谷 Xinyi Rift / 東海大學 <紀維哲>

  • Seeking the Sources of Streams溯源-The Coexistence of Artifact and Nature水道。人為與自然的共構 / 東海大學 <施秉均>

  • 感於入化-藉古典神性呈譯出自然系場 / 大葉大學 <項心怡/吳品瑢>

bottom of page